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遠東人月刊>2018 CSR/ESG全球與臺灣風向觀測
2018 CSR/ESG全球與臺灣風向觀測
新聞出處: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黃正忠董事總經理、王竣弘經理

  近二年陸續爆發福斯汽車排氣數據造假、三菱汽車油耗數據造假、三星新型手機電池爆炸及賄賂政府事件,以及爾近才發生的神戶鋼鐵產品數據造假等醜聞,在在顯示財務資訊已非衡量企業營運能力的唯一參考依據。為了回應各方利害關係人需求,揭露包含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等面向的非財務資訊或企業社會責任(CSR)績效,並使相關資訊更透明化、具公信力,已是全球企業普遍採行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聯合國呼籲全球共同踐行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及《巴黎協定》後全球逐漸朝向低碳經濟發展下,與企業相關之新興永續議題亦發展迅速,包含訂定內部碳價、設定以科學為基礎之減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揭露氣候相關財務風險、乃至推行綠色金融制度或商品,甚或發展循環經濟創新商業模式等。


  KPMG於2017年10月發布第十次「全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調查」報告,共涵蓋49個國家(或地區)的前100大公司,總計4,900家企業,為歷來規模最大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以兩個數據樣本呈現,分別為N100(國家前100大企業)及G250(全球前250大企業),除分析全球非財務資訊揭露及採用第三方確信等趨勢外,也檢視企業於氣候相關財務風險、SDGs、人權議題,以及減碳目標之報導狀況。本文主要以該調查報告之結果與觀察為基礎,加上國際永續評比如CDP、道瓊永續指數(DJSI)於新興永續議題之關注焦點,初步歸納CSR/ESG之推動方向,以提供各界參考。

推動方向一:整合揭露財務及非財務績效
  在企業CSR/ESG資訊越來越受到全球投資人重視下,已分別有78% G250及60% N100企業在年報中刊載CSR/ESG相關資訊,相較2015年分別成長13%與4%,再對比2011年的G250僅有44%,顯示六年來成長快速。臺灣在金管會規範下,上市櫃企業皆須於年報中揭露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相關之運作狀況,且實收資本額達50億以上及特定行業(食品、化工、金融保險、餐飲佔一半以上營收之公司)之上市櫃公司均需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連帶也促進了許多上市櫃企業響應,使得發布報告書的臺灣企業數量顯著成長。此外,因應財務及非財務績效整合趨勢,國際大型企業採用整合性報告(Integrated Report, 簡稱IR)框架之比例亦呈現穩定的增長,G250及N100目前皆達14%,而臺灣N100中,亦有中華電信、中國信託、台灣大哥大、英業達、國泰金控、遠傳電信等六家企業採用IR框架。

推動方向二:CSR報告書採行第三方確信
  考量非財務報告之可信度,已有超過三分之二(67%)G250企業採行第三方確信,而N100採行確信比例目前較低(45%)。若依成長趨勢預估,大多數的N100企業應會在未來二到五年內執行相關確信。數據顯示,確信比例增加最快速的國家為CSR報告出版比例高的國家。例如,2015年至2017年間,臺灣和日本的確信比例皆增長14%,美國則增長12%,這些國家出版企業責任報告的比例都高於88%。以臺灣N100而言,74%的CSR報告書已採行第三方確信,依循之標準包含AA1000、確信準則公報第一號,以及ISAE 3000等。

推動方向三:將SDGs深植於企業CSR決策
  調查指出,企業展現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聯結正逐漸加溫中,G250及N100在短時間內已各有40%企業將CSR/ESG活動與SDGs聯結,臺灣N100中亦有31%企業揭露相關CSR活動或專案符合SDGs之情形,顯示SDGs逐漸成為企業執行CSR的重要依循方向。另從國內CSR獎項或國際永續評比DJSI於2017年發布的最新評比題項亦可明顯看出,回應和接軌SDGs已成為企業須對外揭露的重要議題之一。其中,DJSI除了要求企業揭露與SDGs的關聯與優先順序外,更具體要求企業說明實踐SDGs的商業利益,以及社會面向或環境面向的關鍵績效指標(KPIs)。綜而言之,為達成「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之最終目的,企業除揭露與自身營運相關的SDGs外,更須將SDGs深化,並植入企業永續策略及營運目標中,以實際行動共同邁向SDGs。

推動方向四:重視並落實價值鏈人權管理
  鑑於全球關注人權之意識持續升高,人權議題逐漸成為全球企業必須回應的項目。G250與N100分別有90%與73%企業在報告書中呈現對人權的重視,但其中僅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揭露人權相關政策,顯示在人權的落實上仍有進步空間。臺灣亦有82%企業於報告書中提及人權議題,其中,多數標竿企業依據2011年聯合國發布的《企業和人權指導原則(UN Guiding Principles on Business and Human Rights)》為框架制訂人權政策。然而,除揭露企業自身尊重、避免侵犯人權,並改進所涉及的任何負面影響外,國際永續評比DJSI更關注企業是否擴大管理價值鏈中的人權風險。為此,企業應進一步鑑別價值鏈中,各環節可能的人權風險議題,並針對各議題採取減低或補救措施,如此方能具體落實與持續強化全球人權管理。

推動方向五:設定與全球接軌之減碳目標並確實執行
  《巴黎協定》呼籲全球企業須於節能減碳更加把勁,目前已有逾67% G250及50% N100企業設定減碳目標,臺灣則為41%。然而,多數企業的減碳目標與全球、區域或國家減碳目標的聯結性並不高,僅23%與巴黎協定全球減碳目標相關聯,而與區域或國家目標的關聯程度則介於2%~7%。臺灣N100中分別僅有6%及4%之企業回應國家目標及《巴黎協定》,另有5%之企業提及正在設定以科學為基礎之減碳目標(SBT)。另一方面,根據CDP於2017年10月發布之報告,全球已有超過1,389家企業計畫或已施行內部碳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其中416家以此作為碳風險管理作法,更有189家企業將之作為連結減碳策略與目標的低碳轉型工具。為確保對全球減碳目標之實質貢獻,企業應將減碳目標與全球接軌,並藉由實施內部碳價,具體推動各項減碳作為。

推動方向六:強化揭露氣候變遷相關財務風險
  在前述的趨勢之下,投資人更加審慎評估氣候變遷可能對投資標的所產生的衝擊,因此,企業需揭露攸關且值得信賴的氣候變遷相關財務風險資訊。調查結果顯示,48% G250企業認知氣候變遷將對企業產生相關財務風險,N100企業則僅28%,臺灣N100因相關規範要求,揭露比例已達88%。一般而言,G250企業依其總部所在國家,對於認知氣候變遷導致相關財務風險的比例有顯著差異,例如:總部在法國、德國及英國的企業認知比例較高,而總部在美國及日本的企業比例則低於50%。同時,在已認知氣候變遷產生相關財務風險之企業中,63% N100及76% G250已描述氣候變遷對企業的潛在影響,但僅2%企業進一步針對相關風險進行量化及情境分析。國際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CFD)已於2017年6月發布企業對應氣候變遷財務資訊揭露的架構與指引,可協助企業或組織說明在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的財務衝擊,以提供投資人更多參考資訊。

推動方向七:評估與量化企業對外部之影響
  隨著全球企業於非財務資訊揭露的數量與品質已逐漸到位,多方利害關係人開始關注於企業是否能夠量化其對外部的衝擊或影響。例如,國際永續評比DJSI於2017年增加「衝擊量測與評價(Impact Measurement & Valuation)」題組,詢問企業是否量化評估對外部的社會或環境衝擊;CDP調查企業或組織是否以貨幣價值呈現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與機會;GRI準則(GRI Standard)重新定義企業或組織應評估重大主題對外部的ESG衝擊或影響;而IIRC整合性報告書框架(IR Framework)也建議企業或組織揭露於商業模式中六大類資本的投入(Input)、產出(Output)和產生的影響(Outcome)。

  根據DJSI資料顯示,2017年接受評比的二千多家企業中,高達74%企業回覆已導入對外部衝擊或影響的評估,但僅15%企業實際進行評估並量化。而在該題組回覆較佳之Top3產業,分別是材料(Materials)、電信服務(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以及民生必需消費品(Consumer Staples)。DJSI同時也預告,2018年將更深化題組角度,促使企業將外部影響或衝擊與實際營運進行整合。目前國內企業亦已陸續導入評估其外部影響或衝擊,其中,台灣大哥大是唯一率先發表True Value(企業真實價值)與SROI(公益社會投資報酬分析)的電信業者。

結語
  自2014年起,在金管會、證券交易所、櫃檯買賣中心及各界努力推動下,臺灣企業歷年發行的CSR報告書數量屢創新高,2017年發行之CSR報告書已達515本,但揭露內容相較國際永續議題發展趨勢,以及各方利害關係人對於非財務資訊之需求仍有不小之落差。

  為滿足投資人需求,並能更全面性衡量企業營運所造成的外部衝擊或影響,目前已有相關方法學可將外部影響予以貨幣化,以呈現企業之真實價值(True Value)。例如:KPMG協助Volvo集團進行瑞典電力巴士專案之真實價值評估,結果顯示電動巴士的真實總成本較傳統柴油巴士低,而若將瑞典公車全面更換為電力巴士,則每年可為瑞典社會省下2.25億美元,並在公共健康、通勤效率及減碳等面向上具有顯著效益。

  另一方面,企業亦可藉由「公益投資社會報酬分析(SROI)」,呈現公益專案投入前、後對於社會面所造成的改變,以及所產生的投資效益,提供企業在公益投資、內部決策,以及整體公益策略和佈局時的重要參考,進而創造更大的企業與社會價值。以臺灣企業而言,KPMG已協助欣興電子旭日公益超商、宏碁數位行動車及遠東新世紀經典馬拉松等社會公益專案評估SROI。

  綜觀國際市場動態,投資人對於企業非財務績效的關注持續上升,且更加注重企業財務及非財務績效間之整合揭露,此外,聯合國SDGs亦成為企業當責與商機之所在。因此,企業不僅需回應外在之要求及挑戰,亦須評估營運過程中對於ESG各面向所產生之內外部的正負面衝擊,以及可能遭遇之風險與機會,藉由系統化框架及貨幣化工具進行揭露,展現其所創造之真實價值,洞燭機先,方能在日漸嚴峻的氣候及市場環境下奪得永續先機。(本文轉載自2018年1月「會計研究月刊」,由作者授權提供,並經本刊重新編輯)


【參考資料】
1. KPMG, “The KPMG Survey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2017”, https://home.kpmg.com/content/dam/kpmg/xx/pdf/2017/10/executive-summary-the-kpmg-survey-of-corporate-responsibility-reporting-2017.pdf(2017)。
2. CDP, “Putting a price on carbon - Integrating climate risk into business planning”,
https://www.cdp.net/en/reports/downloads/2738(2017)。
3. RobecoSam, DJSI 2017 Webcast: Impact Measurement & Valuation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7)。
4. KPMG, “KPMG True Value Case Study: Volvo Group”,
https://home.kpmg.com/content/dam/kpmg/pdf/2015/10/volvo-group-kpmg-true-value-case-study.pdf(2015)。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