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鄉村藝術化 迎都市人 台日中三地學者 遠東講座暢談
鄉村藝術化 迎都市人 台日中三地學者 遠東講座暢談
新聞出處:蘋果 黃政嘉╱台北報導

近年致力於不同公共議題來談建築的遠東建築講座,為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與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共同舉辦,近日邀請日、中、台3地學者來談社區藝術設計,並探討社區在未來社會中,可擔負的意義及扮演的角色。

右圖: 遠東建築講座邀日本山崎亮(右起)、台灣吳瑪悧及中國何崴分享社區營造的想法。林琨凱攝

此次「社區.藝術.設計」國際論壇聚焦討論鄉村的建設與改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阮慶岳表示,過去政府及設計界都認為民眾最後歸宿或理想的居住地是城市,但近年因科技網路等基本設施健全,愈來愈多都市人往鄉村走,因此應重新思考鄉村跟城市間的關係。 

誘使居民討論想法
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何崴提及,藝術設計該如何融入社區裡,認為設計師最大的作用是怎麼去引導社區公眾,用更美好、更藝術化的方式看待生活,改善社區環境和精神面貌,「所有人參與的過程,就是一種公共藝術。」
日本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說明,社區設計的速度不可快過當地居民的自覺意識,他以福島美術館為例,日本311強震後,有財團想將老酒廠改建為美術館,並希望讓居民參與,山崎亮以工作坊方式,想與居民討論藍圖,但這並非易事,所以他派公司的年輕員工天天在工作室外吃飯,藉故誘使年邁居民上前關心,才逐漸拉攏大家一起討論蓋美術館的想法。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瑪悧則以「舌尖上的旗津」藝術計劃為例,將以文化藝術坊式經營閒置的前海軍技工宿舍,成為當地居民活動學習的地方,設計的核心是從大家都喜歡的「吃」切入,透過食物經營空間,從而思考對社區的意義,希望為地方帶來改變。

【講者 何崴】先「相宅」發掘趣味
如何讓建築變得有趣,中國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何崴分享,建築師可先「相宅」,觀察出有趣的東西讓案子更豐富好玩,他勉勵建築師要敢於往前走,不要只停留在過去的成功模式,或怕出錯就不去嘗試新的建造方式或材料。

右圖: 中國山東省的老舊小學教室,何崴改造為鄉村美學堂。業者提供

談到鄉村建設,何崴認為要先以當地鄉親有感、親近的語言切入,如先保證具體經濟回饋,社區改造等企圖則藏在後面,因為中國鄉村現在最大矛盾是經濟衰落,年輕人都到都市工作,鄉村人口下降、失去活力,若仍高談文化保護,恐怕得不到村民的認同。 

【講者 吳瑪悧】重啟感官發現美
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吳瑪悧認為,美是藝術創作中重要的元素,「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美感能力,但因生活過程裡都是非常功利主義的思考,反而忽略了美其實是維繫生存的重要元素。」所以她努力從生活中去發現美。

右圖: 吳瑪悧將閒置前海軍技工宿舍,改造成「旗津灶腳」供居民交流。業者提供

吳瑪悧也看到許多不美之處,如河川污染會有臭味、也很難看。她覺得這就像都市發展的過程,本來應是延續的一條河川,卻被截得斷斷續續,是因為生活在周圍的人不關心,任其發展成不美的樣子,所以她希望透過行動讓大家重啟感官能力,重新認識環境,進而思考這樣的環境真是我們要的嗎? 

【講者 山崎亮】社區設計回歸本質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特聘教授山崎亮擅長社區營造,他認為即便不蓋新建築,若有據點空間,也能引發居民一同參與社區設計,至於該如何設計適合的育樂空間,他覺得是現代設計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右圖: 山崎亮與民眾一起設計出阿武町,為居民與孩子遊戲的空間。山崎亮提供

面對台灣的社區設計,山崎亮則相當期待有朝一日也能出現讓日本人感到驚訝的作品,他認為台灣可以用緩慢、沉穩的速度,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案例,所以台灣的設計師並無須急著參考日本藝術季、文創園區等模式,想快速複製至台灣來,而是單純回到社區的本質,拿捏好自己的速度,應該就是最理想的答案。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