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洞燭先機 合作創造新價值
洞燭先機 合作創造新價值
新聞出處:科學人 有庠科技獎企劃製作

洞燭先機 合作創造新價值
第19屆有庠科技講座綠色科技類得主、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藍崇文研究矽晶材料與太陽光電科技近20餘,開發的長晶與電池技術廣泛應用於業界,他更著眼未來電動車發展,領先投入鋰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

合作創造市場商機
臺灣為了達到非核家園與能源轉型的目標,太陽能裝置容量預計在2025年要達到20GW(2000萬瓩),代表未來太陽能一整年的發電量,將相當於四座核能電廠的總和。事實上,太陽能光電在臺灣已發展超過20年。其中一位讓太陽能蓬勃發展的推手,便是藍崇文。藍崇文所開發出的「高效多晶技術」,成功幫助中美矽晶公司發展太陽能矽晶,獲利大幅成長。他發明的雙層鈍化結構也廣泛應用在現在矽晶電池的主流技術。

除了中美矽晶,藍崇文也曾與友達、昇揚光電、新能光電等公司合作,從中了解當前業界面臨的困境,並發展解決問題的辦法。藍崇文認為,臺灣的科學研究要與國外頂尖大學競爭,最大的優勢便在於臺灣成熟的製造業。透過與製造業合作,藍崇文得以發展出世界頂尖的長晶技術,「我知道產業需要什麼,所以我走在產業前面,去開發產業需要的東西。」而他之所以會研發鋰電池負極材料,原因之一也是看見當前再生能源所遭遇的困境。
著眼未來趨勢
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最大的缺點,在於能源供給不穩定,例如太陽能往往在中午時段的發電量達到頂峰,晚上便歸零;風力發電也會因季節不同而造成顯著的發電量差異。藍崇文強調,臺灣要妥善利用再生能源,就必須發展儲能技術。

藍崇文指出,當前最具潛力的儲能手段,關鍵便在於近年來熱門的電動車領域。他解釋,以鋰電池驅動的電動車,可與電網連接,把電力儲存在鋰電池中;儲存的電力除了用於電動車,還能透過儲能系統供給給家庭;而電動車汰換之後的電池,也能重新回收用於儲能產業。因此藍崇文表示,「再生能源一定會因為電動車的發展而繼續增加。」在去年,每100輛生產的新車,就有近12台是電動車,且在更多大廠投入電動車的生產下,勢必還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因此藍崇文為了開發出更有效率的鋰電池,採用了電容量高達石墨五倍的氧化矽,來生產新一代鋰電池負極材料。同時,他也開發矽泥回收技術,讓半導體廠切割晶圓後大量廢棄的矽,得以重新製作成氧化矽,創造「循環經濟」。目前此矽氧材料技術已技轉給碩禾公司,並成功開始量產。

藍崇文的研究工作獲頒世界長晶學會最高榮譽勞迪斯獎(Laudise Prize)等多座國際獎項,他表示,身為一位從事產業相關研究的教授,除了做好準備,也要「勇於做自己認為值得去做的工作。」他並感謝有庠科技獎的支持,讓這些研究成果能受到肯定。

【甄選資訊】
本屆甄選獎項為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及有庠科技發明獎,全面採用線上申請,時間至2022/02/11截止,作業辦法與申請流程說明,請參考線上報名系統http://yzhsu.feg.com.tw/tw/register/index.aspx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