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寶特瓶回收 垃圾變黃金
寶特瓶回收 垃圾變黃金
新聞出處:經濟日報 閩潔(經濟部技術處ITIS計畫研究成員)

1988年,台灣成立第一家寶特瓶回收再生工廠,名為台灣再生公司,賦予廢棄寶特瓶新的生命。然而,當時回收瓶子乾淨程度不一,處理難度高,相關回收技術也未成熟,使得台灣再生公司陷入虧損。隨著時間推移,國內逐漸建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觀念,並推行資源回收物需事先清潔與整理,從源頭提升廢棄寶特瓶乾淨度,寶特瓶回收的可利用率才開始提高。2006年台灣再生更名為亞東創新公司,從回收工廠轉為致力於回收技術提升,將原本60%的轉換效率逐步提高至80%,公司才慢慢由虧轉盈。

雖然技術相較過去提升不少,但寶特瓶回收紗的商品仍受限於初期料源雜質不一,導致品質不穩定,僅能用於短纖產品,例如:填充物、小手提袋、薄毯或抱枕之類。為提高經濟效益並解決品質問題,經濟部技術處開始投入相關研發,台灣再生環保聚酯材料(rPET)供應鏈發展逐漸完備,逐步從短纖進入長絲領域,並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2010年,台灣供應鏈與國際運動品牌合作,首次以rPET製成的球衣登上世足賽。全球32個代表隊中有九支隊伍同時穿上台灣rPET的球衣,霎時間台灣rPET於全球爆紅,也揭示已由「循環」創造「經濟」效益,顯示台灣供應鏈的循環經濟旅程已然展開。

事實上,廢棄寶特瓶回收來源並非僅限於陸地上消費者丟棄的寶特瓶。台灣的海洋廢棄物中,寶特瓶占18.7%,其次為漁業廢棄物(漁網、漁筏)占11.8%,足以讓台灣利用這些來自海洋的廢棄寶特瓶和漁網再回到商品循環製成環保衣。

但處理海洋廢棄寶特瓶與陸地回收的寶特瓶不同,陸地所回收的寶特瓶經過抽絲後為白色纖維;海洋廢棄寶特瓶則經常夾雜沙粒、海草與貝殼等異物,不僅清洗特別費工,更可能在處理過程中使設備損壞,因此絕大多數要透過人工處理,處理時間比陸地廢棄寶特瓶多二到三倍時間,並且需要經過多次梳理,才能使顏色變為白色,以供後續的工廠進行染整。

尤其,經過海水浸泡與陽光照射的海洋廢棄寶特瓶,不僅在揀選與清洗上需要更精細的功夫,在抽絲、紡紗的過程中,又因海水侵蝕,導致物性退化、顏色黃化等現象,造成纖維的不良率提高,故纖維的耗用量也隨之提高。若要製作一件環保衣,海洋廢棄寶特瓶用量約是陸地廢棄寶特瓶的三倍。

但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攜手產業已共同解決寶特瓶回收問題。舉例來說,曾經以回收寶特瓶製成衣服而聞名國際的台灣化纖大廠遠東新世紀,自2016年起成為Parley與Adidas海洋廢棄物回收材料供應鏈唯一合作夥伴,將海洋廢棄塑料轉化成高性能球鞋、球衣,藉此喚醒大眾對海洋汙染的意識,並成功攔截上千噸廢棄塑膠流入海洋。

台灣的陸地寶特瓶回收率高達九成,其所做成環保聚酯布,更是深獲國際品牌肯定與採用。海洋廢棄物的處理是當前國際重要議題,基於過往處理陸地廢棄寶特瓶的豐富經驗,台灣紡織業已能有效克服海洋廢棄寶特瓶料源更加龐雜、物性更加退化的考驗,讓廢棄寶特瓶再次重回產品循環並點石成金。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