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有庠科技獎 表揚29位優秀科技人
有庠科技獎 表揚29位優秀科技人
新聞出處:經濟日報 吳佳汾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14日舉辦「20周年論壇暨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表揚29位科技菁英在學術研究的貢獻。值此20周年的紀念時刻,基金會特別邀請曾獲「有庠科技獎」的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台灣大學化學系特聘研究講座牟中原、台灣大學凝態中心特聘研究員林麗瓊等3位中研院院士一同進行對談,分享對未來台灣科技發展的看法。


 有庠科技獎20周年,台灣大學化學系特聘研究講座牟中原(左起)、台灣大學凝態科學中心特聘研究員林麗瓊、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分享對未來台灣科技發展的看法。圖/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徐有庠基金會是遠東集團為了紀念創辦人徐有庠先生而捐助成立,是少數選擇以「科技創新」為立會宗旨,且特別登記於國科會轄下的民間基金會。每年舉辦「有庠科技獎」,希望表揚鼓勵頂尖科技人才,讓他們的研究成果與貢獻能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肯定。

六大新興領域  促進產學合作

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表示,台灣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及「人工智慧」等六大新興科技領域都有非常亮眼的優勢,希望鼓勵科學家們繼續努力,不僅深化各項科技研究,還要能夠廣泛延伸到其他的領域、推動新的科技議題,讓科學研究成果與產業需求更加融合。徐旭東認為,創新科技是台灣往前邁進的力量,目前歐美先進國家都很認真投入資金、人才在各種新創產業,台灣需要更認真才行。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以「生技醫療 疫後戰略」為題發表演講,他提到「精準醫療」所採取的作法是提供病患較好的治療選項,但更進一步以「精準健康」的觀點來看,是在發病前就設法避免,或是在非常早期就進行治療,這樣的治癒機率將可以大幅提升,因此「精準健康」產業將是未來生技醫療產業的重大機會,同時可以整合許多科技如資訊、奈米產業,產生龐大影響力。院士牟中原亦表示,奈米技術可以應用在許多產業之中,如應用在mRNA疫苗的開發上,鼓勵科技不該設限,應該廣泛合作、不斷學習成長。院士林麗瓊則提到2050年零碳排政策是一項極具挑戰的目標,需要靠綠色科技、光電科技及奈米科技等不同技術的合作,而這些技術正是「有庠科技獎」所獎勵的範疇,很欽佩徐有庠基金會有這樣的遠見。

徐旭東向這屆「有庠科技講座」5位得主請益,「如何能使台灣產業更快速轉型?」得獎人皆認為「培育科技人才」非常重要,應有更多的社會資源來長期支持科研界,就如同「有庠科技獎」般支持各項科學領域,台灣未來的科技發展才會更迅速。


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左三)與第20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合影。圖/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培育科技人才  產業轉型關鍵

教授呂世源表示,2050年達到零碳排是必需達成的任務,儲能科技將是達成此目標的關鍵,但有很多的課題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研究,未來將與研究團隊繼續努力。

教授張耀文則強調,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科技人才在數年內將出現嚴重斷層,因此教育部、國科會等政府單位應加快應對,協助提升青年學生的素質與訓練基礎。郭浩中教授也認同人才培育的重要,並提出人才的競爭是全球化的,如何保有自身優勢並借鏡國外作法,才能讓台灣能夠走出國際。

研究員譚澤華認為,「熱忱」是從事科學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質,應從人文素養、興趣等慢慢培養,他以自己為例,希望從自己的研究團隊開始,一點一滴引導同仁們喜愛自己的研究工作,再由同仁們一圈一圈地擴散出去,他認為日積月累的一點點力量將有很大的影響力。

「綠,不光只是種種樹,隨手關燈、節約用水,對淨零碳排有幫助就是綠色科技」。教授董瑞安回應徐旭東的提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說明綠色科技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董瑞安補充,台灣雖然降雨很多,但水資源是相當缺乏的,每個人應從生活習慣做起。

徐有庠基金會也藉由20周年之際,邀請20位歷屆得獎人,針對有庠科技獎主要獎勵的科技領域分享專家見解,並彙整成「五大產業的台灣新競爭力」特別報導,發表於基金會20周年專刊,除了剖析新興科技產業的前景之外,也藉此記錄基金會鼓勵科技人才、培育台灣競爭力的歷程。

聯絡資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