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提供即時新聞及公告,分享遠東新最新動態

>新聞中心>新聞花絮>有庠科技獎 表揚傑出科學家
有庠科技獎 表揚傑出科學家
新聞出處:經濟日報 吳佳汾

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是台灣少數鼓勵科技創新的民間基金會,舉辦「有庠科技獎」鼓勵台灣辛苦埋首於研究的科學家,藉由頒獎舞台讓社會大眾得以認識得獎人的科學研究成果與傑出貢獻。昨(6)日盛大舉辦「第21屆有庠科技獎頒獎典禮」,共有26位科學家獲獎,頒發總獎金1,140萬元。

有庠科技基金會
支持台灣科技發展

遠東集團暨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表示,徐有庠基金會在遠東集團資源挹注之下,有足夠資源可以持續舉辦「有庠科技獎」,幫助科學家探索未知的科技領域,也有助台灣的科技產業提升競爭力。


遠東集團暨徐有庠基金會董事長徐旭東(左三)與五位有庠科技講座得主合影。 圖╱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AI是今年當紅的議題,基金會特別邀請Google台灣區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博士以「生成式 AI 帶來的機會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簡立峰認為AI使台灣社會產生新賽局,受益產業的有晶片、伺服器、半導體、資通訊,這些都是台灣擅長的領域,因此在國際競爭中具領先優勢。

台灣雖然邁入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但在AI科技興起的時代,未來將有機會運用AI補足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因此,台灣應積極在教育、法律及健康照護等領域中,發展本土的生成式AI應用,才能符合我們的需求。簡立峰建議各界應深耕AI研究、建立企業大腦,加速企業AI轉型。

有庠科技獎
肯定新興科技卓越成就

「有庠科技獎」今年邁入第21屆,在長期深耕與推廣之下已成為科研界的指標性獎項之一,並持續聚焦在「奈米科技」、「資通訊科技」、「光電科技」、「生技醫藥」、「綠色科技」及「人工智慧」等六大新興科技領域,舉辦至今已累計頒發467個獎項,總獎金逾新台幣1.9億元,成果卓著。

「第21屆有庠科技獎」頒發「有庠科技講座」、「有庠科技論文獎」、「有庠元智講座」與「有庠傑出教授獎」等四個獎項,共有26位得獎人;其中「有庠科技講座」得主每位可獲得新台幣100萬元獎金。

五位得主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張翼教授(奈米科技類)、王蒞君教授(資通訊科技類)、洪瑞華教授(光電科技類);以及中國醫藥大學蘇冠賓教授(生技醫藥類)、國立成功大學鄧熙聖教授(綠色科技類),他們在學術界多年耕耘的成就,贏得評審委員會一致肯定。

徐旭東向這屆「有庠科技講座」得主請益,「5年後產業現況變化及優勢如何保持領先?」資通訊科技講座得主王蒞君教授表示,行動通訊5年內會帶來更不一樣的生活,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年長者很自然地去使用,以及避免過度消耗能源,有哪些節能的方法?例如透過AI去減少耗電量,這也是善用科技創新要解決的方向。

台灣科技界的未來
半導體 光電 生技

綠色科技和青年科學家

半導體是台灣強項,徐旭東聽聞東南亞的學生也相當努力投入在此領域,台灣要如何繼續維持研發領先地位?深耕三五族半導體的奈米科技講座得主張翼教授回應,相較於歐美及亞洲國家,台灣學生很願意做研究,且越做越深,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共創,研究目標要正確且要長期努力。

光電科技講座得主洪瑞華教授則建議教育向下扎根刻不容緩,台灣應該積極培養科技人才,讓國高中學生了解電機16大領域在做什麼,從陌生到產生興趣,並開始踏入科技的領域。徐旭東詢問有哪些半導體領域值得投資? 洪瑞華教授笑說「第四代半導體(寬能隙氧化物)很缺先進設備,歡迎徐董事長投資。」若克服設備障礙,未來材料與元件可應用在AR、VR,前景可期。

生技醫藥講座得主蘇冠賓教授分享,根據WHO統計,一個人一生罹患憂鬱症的機率達25%,隱藏的疾病原因都跟大腦有關聯。獲獎是一個里程碑,他將繼續深耕醫學跟科學相結合,為憂鬱症治療找到最佳創新解方,並期盼腦科學及身心靈健康也能獲得台灣生技產業的關注,幫助國人不僅是健康長壽,也能活得幸福快樂。

淨零碳排已成國際社會共同目標,徐旭東提問綠色科技講座得主鄧熙聖教授,如何加速綠化? 鄧熙聖認為,台灣在科技研發上有很強的利基點,若能有完善的整合領導,以及法規的配合,台灣將有很強的競爭優勢。

有庠科技獎也設立論文獎,甄選出當年度的傑出研究成果,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獲獎,象徵台灣科研界的傳承,以及新一代台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已獲得全球學術圈的高度肯定。


第21屆有庠科技論文獎共有12位科學家獲獎,由國科會主任秘書林廣宏(左六)代表頒獎。 圖╱徐有庠基金會提供

聯絡資訊

TOP